我家蓋房子的血汗選材筆記

—— 每一塊磚、每一支螺絲都攸關荷包與生活品質

去年我跟家人一起蓋房子,十個月下來,掉過坑、吵過架,也偷偷在工地哭過幾回。現在房子總算住得舒舒服服,想把整段經歷梳理成 7 個「選材關鍵」,陪你少繳學費、多留預算買喜歡的餐桌。


1. 預算不能只看「開箱價」——要算到材料退役那天

第一回合選材料,我只盯著標價。客廳瓷磚一坪 2,500 元,直接下訂;結果兩年後全面龜裂。敲掉、外運、重貼,人工加雜支花了原來三倍。那一刻我才懂:

  • 一次性成本(買進 + 安裝)
  • 維護與能耗(保養、清潔、電費)
  • 拆除與替換(工資、廢棄處理)

把這三筆攤回「每一年」,才知道到底貴不貴。小公式

總成本 ÷ 使用年限 = 每年成本

結果我發現:省下 5 千塊材料費,三年後卻要花 3 萬重做,完全不划算。


2. 認證標章 = 省事保命符

那塊無病呻吟的甲醛板材事件,真的讓我怕:入住三天,味道濃到睡不著。把東西搬出去重做,光租倉庫就噴了好幾萬。經驗總結:

  • CNS:最基礎的安全門檻。沒有它,別碰。
  • 綠建材標章:貴 10–20%,但空氣品質差異有感。
  • EEWH:想申請補助或之後轉售,這顆印章幫你加分。

花錢買過標章,你才有底氣對家人說「放心住吧」。


3. 台灣氣候三連擊:濕熱 × 颱風 × 地震

濕熱

陽台原本用的檜木格柵,一年發霉長黑斑。我改成再生塑木,少了點木香,但耐潮又免油漆。

颱風

朋友笑我買「氣密窗卻不氣密」,結果第一個颱風晚上 3 點拿毛巾塞縫。後來換等級更高的窗,颱風夜安心追劇。

地震

花蓮的表哥硬是加 15% 用 SRC 結構,去年強震隔壁房屋斜裂,他家沒一條裂縫。我終於懂「結構錢不能省」是什麼意思。


4. 地板、牆面、櫃體——我的成敗清單

空間用過材料最後留誰為何留下
客廳60×60 磚、SPC、超耐磨木60×60 瓷磚抗刮、拖把一推就亮;冬天冰腳,用地毯解決。
臥室SPC、複合木SPC 石塑防水、好擦,潮濕天也不變形。伸縮縫必留。
書房複合木、竹地板複合實木打赤腳最舒服;搭配除濕機,保養還行。

牆面漆

  • 便宜乳膠漆:味道像開工地演唱會。
  • 低 VOC 漆:貴一倍,隔天就能搬床。

系統櫃五金

  • 平價滑軌:半年「嘎嘎」到我懷疑人生。
  • 歐系滑軌:三年還像剛裝。背板一定開透氣孔,台灣梅雨季不留情面。

5. 新科技——哪些值得掏錢?

過去我以為「智慧裝修」只是行銷話術,直到自己實際住進去才感受到差別。以下三樣是我親自裝過、或到朋友家看過長期運作後,做出的冷靜評估:

5-1. 能源監控系統

第一次看到用電曲線時我嚇一跳:原來家人常把書房冷氣開着去客廳追劇,一晚就多燒 3~4 度電。裝了監控後,系統會在偵測到長時間空屋卻高耗電時傳通知,順手關一下一年就省下 5–8 % 電費。更重要的是——

離家斷電功能超安心:我再也不用在捷運上懷疑「電鍋是不是沒拔插頭」。

5-2. 電控調光玻璃

朋友家的客廳面馬路,一鍵霧化超帥、隱私感也好。但真心話:一坪要兩萬多,如果你預算有限、還在掙扎氣密窗要不要升級,那建議先把錢花在隔音隔熱效果更直接的窗戶。調光玻璃適合:

  1. 樓層夠高、想要大片視野又怕對面住戶「對眼」。
  2. 商業空間 需要特殊氛圍,願意把高額成本當品牌投資。

5-3. 再生塑木甲板

陽台木格柵被台灣濕氣摧殘得體無完膚後,我把地板換成塑木。觸感確實少了一點天然木紋,但兩年來完全沒上油也沒發霉,踩起來還帶微彈性。重點是維護成本低到只剩偶爾用水沖一沖——如果你懶得保養又想有「戶外木地板感」,塑木真的划算。

項目成本真實感受
能源監控約 6,000 元/戶找到冷氣「忘關」時段,年省 5–8% 電費,離家斷電安心感大增。
電控調光玻璃約 2 萬/坪視覺酷炸,同時酷掉荷包;預算不足先投資氣密窗更實在。

6. 跟廠商議價的江湖訣竅

很多人以為議價就是「講到他開心、我痛快」。其實真正有效的是 準備 × 節奏 × 氣氛

6-1. 資訊優勢

在開口前,我會把「建材計算機」估價單印出來,標示市場平均價和自己的目標價。這張紙不是拿來嗆廠商,而是用來 建立共同參考點。對方一看就知道我不是亂砍,而是有數據支持。

6-2. 比價但不說「我要比價」

先讓三家廠商獨立出價,並且要求他們把 材料型號、保固、工法 寫清楚。等我拿到報價才會說「另一家同等規格大概落在…」,價差 > 15 % 就開啟談判。

有一次差 20 %,我只丟了一句:「如果價格能靠近市場區間,我願意在合約加上三組櫃子。」對方很快就降到合理範圍,還多賣了櫃子——雙贏。

6-3. 選對時機

年底(11–12 月)是傳統淡季,工班為了填檔期比較願意讓利;若能把工程安排在這段時間,常常可以多談到 5 % 以上的折扣。

  1. 備好行情:先用線上「建材計算機」抓平均價,不再被唬。
  2. 三家報價:先聽完價,再透露你在比價。
  3. 抓 15% 缺口:差距大就有刀口。
  4. 挑淡季談:年底工班鬧蛋荒,讓利最好談。

7. 臨門一腳:四句真心話

寫部落格久了,我發現最常被讀者私訊的,反而不是「選 SPC 還是磁磚」,而是 決策邏輯 本身。以下四句話看似簡單,但我在工地被教訓過才真正記住——

  1. 安全第一,不要跟健康談折扣
    沒有 CNS、VOC 爆表,就是拒絕。當你拖着咳嗽去看醫生時,才明白這是一筆更貴的帳。
  2. 因地制宜才是省錢捷徑
    北部拼命除濕、南部猛開冷氣、東部準備抗震——同一款材料不可能全適用。先研究自家環境,再決定要「硬度」還是「耐潮」。
  3. 把維修和心累成本一起算
    地板便宜 5,000,卻每年翹邊三次,你請假返工、清場搬家具的「隱形工資」早就超過那 5,000。
  4. 預算拉鬆 10–15 %,未雨綢繆
    工地唯一不變的就是「臨時要加這筆」。備用金在手,改水管、加鋼樑時不會急得刷卡分期,工頭也比較願意配合調整。

結尾

房子蓋起來後,我最大的心得是:材料好不好,點子多不多,最後都得回到「住起來舒不舒服」。希望這篇筆記替你擋掉幾顆暗箭,也歡迎把你的心得留言給我,大家一起讓建材黑洞少一點。

祝你裝修順利,少踩坑、多喝水,完工那天記得犒賞自己一頓好料!


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